欢迎来到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追寻那些渐行渐远的传统行业之-制伞
时间:2016-02-19 11:08 来源: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
一把油纸伞,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那首脍炙人口的《雨巷》,让我们记住了那个美丽的姑娘,也记住了诠释着雨中诗意的油纸伞。曾经,永福罗锦镇手工制作的油纸伞,近销广西,远销南洋,众口称赞。可如今,会手工制作油纸伞的人已屈指可数,而油纸伞也成了柜子里的收藏品。
  昨天,记者来到罗锦镇,走进一户制作油纸伞的世家,了解油纸伞制作这个老行当身上承载的美丽与落寞……
  罗锦制伞曾创造“美丽经济”
  昨天上午10点左右,做了数十年油纸伞的老手艺人李六七,正在家门前的竹椅上打盹。听说记者来了解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已78岁高龄的他一下子来了精神。
  李六七祖籍江西,家里世代以制伞为生。李六七的爷爷年轻时,举家迁往永福罗锦,试图在他乡一展家族的手艺。
  李六七5岁开始,便帮父母打下手,开始学制伞。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尽管生活几经风雨,他的命运始终与制伞这个行当交织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李六七见证了油纸伞工艺在罗锦镇创造的“美丽经济”。
  在李六七的少年记忆里,那时的罗锦镇,遍布着油纸伞作坊,美丽的油纸伞成就了镇上的一道道美丽风景。
  相关的文字资料佐证了李六七的回忆。据1952年编写出版的《广西土特产销况》一书记载:“罗锦镇出产的罗锦雨伞,品质和质量可为全省雨伞业之代表。罗锦解放前有制伞作坊80多家,参加工作者500余人,年产雨伞20余万把……罗锦雨伞成为桂北名产之一……”
  17岁那年,已经熟稔油纸伞制作工艺的李六七,与镇上其他制伞人一起,筹建了罗锦雨伞合作社,积极发展着镇上的制伞业。
  1955年后的数年间,虽然经历了入伍等人生大事,大多数时候,李六七的生活重心依然是制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李六七成了罗锦雨伞厂的职工,与厂里数十人一起,继续创造油纸伞的繁荣。
  罗锦镇制伞业的繁荣,首先表现对油纸伞的使用上。李六七的老伴莫佩语说,以前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油纸伞,作为遮雨挡阳的工具。在婚嫁的喜庆日子,油纸伞更是以其美好的寓意,深受大家喜爱“‘油纸’谐音‘有子’,而油纸伞又是圆形的,寓意团圆美满。”莫佩语说,为了讨这个好彩头,新娘子出嫁时撑红色油纸伞,成了镇里的习俗。
  嫁给李六七后,莫佩语也学会了做伞,逐渐成了一名手艺精良的制伞人。
  除了热销本地,罗锦油纸伞热销广西各地,甚至远销南洋,成为罗锦制伞人的骄傲。
  这门手艺,曾让李六七感到骄傲和满足,他曾因此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
  莫佩语说,当年去生产队赚工分,每天的工分可换一毛钱,而他们制作的油纸伞,一把可卖2块钱,最好的能卖5块钱。制伞,让镇上不少人家过上了还算殷实的小日子。
  72道工序展现严谨和智慧
  为了展示油纸伞的美丽,莫佩语翻出了家中收藏的几把油纸伞。
  撑开的油纸伞,仿佛一朵朵散落的大花朵。依然鲜艳如新的画作,依然坚固厚实的伞骨,更让人忍不住惊叹它们历经岁月洗涤后,依然保存着的美丽和精巧。
  李六七和莫佩语告诉记者,其实,油纸伞的美丽,是制作者用严谨和智慧凝结而成的。
  罗锦油纸伞制作非常讲究,从头到尾大大小小的工序,共有72道。
  油纸伞的制作,离不开竹子。竹节处已发黑的毛竹,显示毛竹生长时间的长久,这样的竹子,是制作油纸伞的上品。毛竹砍回来后,把外皮整理平整光滑后,劈成细而均匀的伞骨。一把伞需要30至40根伞骨,安插入伞斗眼时,必须保持不错位或缺损。
  伞骨制作完毕后,制作者会选择不容易开裂的木头做上下伞斗,伞把则选用结实空心的凉竹制作。至于制作油纸伞的纸,则是湖南武冈的棉纸最佳。莫佩语说,裱糊时,要先用本地柿子压榨而来的柿子水做粘合剂,裱糊完毕后,还得在纸上均匀地抹一层桐油。待桐油干后,油纸伞基本成型。
  莫佩语说,在整个制伞期间,除了做伞架、裱糊等大工序,还有很多小工序也很讲究。比如烘烤伞骨的火候,绞纱边、收褶的力度,二次上油的厚薄等,处处讲究精细。
  油纸伞初步制成之后,还得上色。李六七说,解放前,油纸伞只做黑色、蓝色等色彩单一的素色伞,解放后,手艺人在伞上作各种画作,油纸伞变得更加多彩。
  油纸伞握上去比如今市面上的普通伞要沉重许多。李六七说,正是油纸伞有分量,才使得它经久耐用。李六七制作过一把直径1.5米的大伞,给镇上的商铺当雨棚,下面可放4个箩筐,而这把伞经历多年风吹雨打后依然坚固。
  美丽油纸伞传承乏力
  李六七家保存的近10把油纸伞中,大多已出现破损。因长年不用,厚实的伞面上,积了不少灰尘。李六七和莫佩语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在罗锦镇辉煌多年的制伞业,渐渐凋零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油纸伞的销售开始下滑,主要原因是原料价格上涨,继而伞价上涨导致产品滞销。罗锦油纸伞制造业遭受沉重一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台湾来的老板看中了李六七的制伞手艺,在桂林开了一家传统的纸裱伞厂,找李六七合作。李六七招呼以前的制伞伙计,做了十多年的伞。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台湾老板发不出工钱,合作中断。此后,李六七就很少再大规模做伞。
  再后来,随着各种轻便实用的工业布伞出现,油纸伞逐渐被市场淘汰,而这门既费时又费劲的老手艺,也碰到了从未有过的冷遇。而今,市场上即使仍有油纸伞销售,也是作为数量有限的工艺品售卖。
  李六七说,如今,做伞的人越老越少了,好在儿子已经从他这里学到了这门手艺,“起码,这门手艺没在我手上断掉,但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能掌握它,有机会再发扬光大。”
感叹一番后,莫佩语撑开一把油纸伞,仔细拍打着上面的灰尘,脸上写满了留恋和爱怜。秋日阳光下的那把油纸伞,吸引了路边几个行人驻足观赏,油纸伞的美丽,依然叫人心动。不过,伞上的尘埃,却在默默地诉说着油纸伞制作这项老工艺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