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引领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时间:2017-07-11 15:23 来源: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
      为推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及转型发展,实现轻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7月6日,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会议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四届四次会长扩大会议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党委副书记王世成,秘书长杜同和,副会长陶小年、何烨出席会议。部委有关领导和嘉宾,滁州市政府、滁州经济开发区代表,协(学)会、地方行业组织代表近350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授予安徽省滁州市“中国食品产业基地”称号,对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管理与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滁州家电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等。会议还发布了《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张崇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发展迅猛

集群建设遍地开花
  多年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加快提升我国轻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组织形式,为我国跻身于世界轻工业大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轻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正从世界轻工业大国向轻工业强国迈进。“十二五”期间,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84%、15%和10.97%,均高于全国工业增速,其中利润增速尤为突出。2016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万亿元,利润总额1.6万亿元,出口额5513亿美元。轻工业以只占全国工业15%的总资产,实现了21.4%的主营业务收入、23.5%的利润和26.3%的出口,创造了83%的贸易顺差。今年1—5月,轻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自2001年以来,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470余个,其中,中轻联与相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建258个,这些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家电、皮革、家具、文房四宝、日用品、制笔、五金、塑料等38个行业,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经过多年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逐步建立起一批食品、日化、家电、皮革、塑料等面向集群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经过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特别是在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的参与带动下,一大批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对满足消费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食品、塑料、皮革、电池、日化等行业的发展,加快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治污,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另外,众多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在国家公布的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涉及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有13个。
          
会议现场

 以点带面

探索集群发展有效模式
张崇和提出,要大力推广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特色优势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发展、协同共享发展和坚持政府主导发展。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历经探索,大胆实践,来之不易。要广泛交流,互学互鉴,大力推广。
  张崇和指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对接国家政策、服务国家政策,努力做国家政策的“试验田”。

  是先行先试已有政策,反馈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三品”专项行动计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轻工业产业集群要积极落实已有国家政策,先试先行,深入探索,总结经验做法,评估政策效果,形成有价值的政策反馈意见,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

  

     二是总结地方经验做法,为新政策提供参考。轻工产业集群为适应新常态、新业态,推出了不少新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区域性好经验、好做法。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区域性政策措施,可以成为国家制定产业新政策的依据和参考。

  

    三是研究行业发展需求,提出政策支持建议。产业集群集聚同行业众多企业,能够集中反映全行业的发展需要。轻工产业集群要代表行业发声,综合反应企业发展需求,提出政策扶持建议。

  

    张崇和强调,产业集群以自身的综合发展力、资源集聚力和行业影响力,在本行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领头羊角色。轻工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行业引领、区域引领、市场引领、文化引领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要积极探索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有效模式。多年来,轻工业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反映实际、成效显著的集群发展模式,包括:

  

    专业辐射模式  依托交流合作平台,发挥专业辐射作用,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一些轻工业产业集群依托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扩大集群外溢效应,布局多地产区,跨区域产业协作,拓展集群空间,扩大资源范围,探索出一种“专业辐射、多镇一品”的产业集群特色发展模式。

  

    龙头带动模式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集群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江苏宿迁以“洋河”为龙头,带动“中国白酒之都”集群建设,带动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品牌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了一种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发展的有效模式。

 

    产业兴镇模式  以产业为核心,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以产业立镇、带镇、兴镇,以镇带动产业、培育产业。产镇协调,形成“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生态。

  

    产业承接模式  我国中部轻工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高起点现代产业园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以城兴业模式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业与新城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以城筑基,以城兴业。

  

    此外,要着力提升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积极完善规划布局,找准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在行业大局中的定位,调整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科学布局新增产业集群,形成结构更优化、优势更显著、布局更合理的现代轻工产业集群体系;完善评审制度,确保集群审核考评质量,确保轻工产业集群建设高起点高水平;优化服务平台,加强集群自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研发设计、产权保护、检测认证、人才培训、商贸物流等公共服务;加强协调指导,引导集群把握发展方向,集聚特色资源,提升发展层次,努力推动轻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全面上水平。
         
大会授予安徽省滁州市“中国食品产业基地”称号

 

   直面困难

    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何烨指出,在看到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促进轻工行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规划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有待加强  经济新常态特征下,部分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面临着定位不清、转型任务艰巨等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制定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产业规划。

  

 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济实力不强,管理模式落后,整体创新水平不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一些公共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集群内、集群间,甚至跨行业通过重新整合来实现更广阔的发展。

  

 发展水平不均衡  目前,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还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仅浙江、广东、山东三地的产业集群比重就高达56%,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西部地区比重仅占4.3%。而且集群与集群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也不平衡。

  

 集群园区化建设有待提高  由于集群形成的历史原因,大部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还有较大数量的小规模、传统型企业没有进入园区发展,特别是污染需要集中治理的产业,不能适应日益增强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何烨提出5点要求:

  

 第一,加强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企业集聚优势,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企业自主开发和产业集群共同开发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集群研发中心的建立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第二,推进两化融合,建设智慧集群。大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广泛开展“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建设轻工业智慧集群,是新形势下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第三,加强集群式“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融合,立足于全球产业链价值优化,充分利用好“走出去”的各项政策,全面对接沿线国家、地区建设和发展需求,引导优势产能“走出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四,继续推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规划新型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集中治污等措施将现有生产企业逐步迁入产业园区或实施园区化管理,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需要。

  

 第五,继续助推小(城)镇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当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生态。

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管理与服务先进单位名单(摘选:日杂行业)
         
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管理与服务先进个人名单(摘选:日杂行业)